1994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姜文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移民往高处走,可能摔下来会很疼,但至少那里可能是天堂。
勤劳的中国人,已经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有4000万之众,这个数量放在世界人口排名中可以位居前35名。如今,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城市的居民收入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但是,移民的脚步仍然匆匆。赚钱已经不再是移民的主要原因,但吸引移民的因素依旧诱人: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无污染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更安全的食品,更大更便宜的住房。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说,生活质量是不能用GDP来衡量的。
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逾七成接受调查的内地富人,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投资移民考虑,其中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的占27%。这个报告的结论被众多媒体报道,并让许多爱随大流的中国人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也要移民?移民后的生活到底好不好?
这个答案很难找到。因为移民顾问往往只告诉你移民的好处,不好的地方却一笔带过;已经移民的人,哪怕躲在唐人街的餐馆里刷盘子,或者虽住在富人区却孤独无比,他们一般也不愿跌面子告诉你实情。
在一些网络的小角落里,我们隐约可以发现一些移民人士的抱怨与现状:耗尽大半生积蓄成功移民,却成为投资外国的“穷人”,再也过不上国内安逸富足的生活;因为夫妻移民的不同步,在心理上已经失去婚姻;相对孤立的社交圈,让金钱和关系在这里起的作用,远远小于中国;福利国家仰仗的是高税收,要移民就不得不接受这里的“劫富济贫”。
一些人开始变得理智,他们只是取得一个国外身份,绝大多数时间仍生活在国内。一些人在收到移民中介广告推荐外国免费医疗时,也会冷嘲热讽外国免费医疗制度的僵化迂腐。
中国人需要冷静,外国人却沸腾了。
美国《经济学人》封面上,一只象征中国的大熊猫毫不客气地攀到帝国大厦的楼顶。美国媒体说“富人逃离中国”对奇缺现金的欧美来说是好消息。
2010年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认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人才流失的后果如何?类似的结果就摆在眼前: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后,留下的是怎样的农村?依靠所谓的“613899”部队,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在哪里?
一场人才和财富的争夺战开始打响。
有些人会说,这些事情与我无关,都已经移民了,还管剩下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
别忘了,即使是美国土生土长不会说中国话的二三代移民,到今天一样受到各种歧视,甚至被折磨致死。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和文化做支撑,哪怕再有钱,也不会在异乡受到应有的尊重。
就算移民把财富和知识献给了移民国,也不是所有移民国的公民都认为移民会让他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移民们默默背负着 “第三世界的入侵和占领”的罪名。更大的忧虑声音是:当地人会担心,过多的新移民可能导致福利国家破产。
抛去别人的看法不谈,在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文化中,背井离乡却始终是一个贬义词。多少年来,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地方打拼,除了进京做官的读书人和四处奔走牟利的商人,一般都是被迫而为之。就像大批农民涌入大城市打工一样,看得到的是获得丰厚的收入,看不到的是独处异乡的孤独与惆怅,以及由此导致的一连串家庭和社会问题。
移民,代表着一种自由选择的权利,但裹挟在这样的大潮中,还要算好账、多思量。在金钱观至上的今天,在你收到五花八门移民广告的同时,除了要独立思考算一笔眼前的经济账,更要细致盘算一下,移民到底会给自己、家庭、亲朋乃至社会带来什么?等待自己的,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
移民十戒
历尽千辛万苦走出移民这一步,你也许要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心灵的冲击,也许要经历社会底层的历练,也许要面临异域文化下的精神失落,更重要的是,从踏入那片异国土地开始,你要从零开始。
移民之前不妨先看看以下十条,然后仔细思考——真的做好移民准备了吗?或者,移民只是你心中一个遥远的梦?
“蜜月期”很短,磨合期很长
落地就要生根,个人的语言、文化这些连接血脉的情愫如何适应新的水土,一直是个难事儿。文化震荡(Culture Shock)是心理学、社会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幸或不幸,这种感受在移民中再普遍不过。移民海外的人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缺乏朋友、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等原因,都会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和不适应感。很多移民说自己是“浸淫着西方文化洋气扑鼻的一个假洋鬼子却心里矛盾地放不下最后的中国情结。”
绝大多数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和生理调整后,都能适应新的环境,但也有一些人适应期较长,甚至无法适应,产生极端行为。2008年11月,美国发生了一起极端的案例,硅谷高科技公司华裔员工吴京华被解雇,当天下午枪杀公司创办人和两名高级主管。当地的心理医生认为这是显示美国华人产生适应障碍、内心压抑的极端例子。
初出国门,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成功移民的喜悦如同度蜜月般短暂,以后的逐步磨合的时间却显得很长。移民适应的快慢和他们移民前的社会地位、学历和心态有关,物质的温饱与精神的失落如何平衡,始终是个问题。也和人的面子有关,不能混出人模狗样的,一般人也不会轻易撤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漫长的磨合期中始终会伴随左右。还和接受他国的文化也有关,“虎妈”非凡的教育方式在海外引起的巨大讨论时刻提醒着移民们,那些在国内无可厚非的习惯和行为在异乡人眼里是多么令人困惑。
“失落”的精英
佛家讲众生平等,美国宪法第一条就是,“人,生来平等”,启蒙思想的理念是平等、博爱,移民海外的人可以享受的平等:一是依法得到社会福利;二是人格尊严不受伤害。新闻中澳大利亚的总理要自己去超市买菜,纽约市长挤在地铁里,平静地看着报纸,让国人好生羡慕。
但是出了国,有些移民却适应不了这种平等。比如曾有某个富裕华商偷税,他所有的资产都被没收了。在美国赚的钱清清白白,才能过得平安,但是大多数的中国富人能坦然面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平心而论,多数普通百姓是没有能力移民的。有出国意向的人至少都有那么一点过人之处,要么有才,要么有钱。比如,出身国内顶级大学,带着硕士博士的帽子,揣着中级高级的证书,在单位要么正科副处正处,要么硕导博导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天天被人捧着,到处有人请客办事儿,乡里乡亲都能沾着光集体奔小康。出了国,失去了行政地位,在当地人眼里,你就是一个普通人,被众星捧月惯了的精英不免有失落之感。经济条件稍差一点的技术移民,基本上要从底层做起,天天挤公交地铁,没准还要住地下室,优越感荡然无存。
这样的心理打击,没有人倾诉只能硬撑,还要和国内的家人说一句:“我好着呢,我挣着外汇了。”没有在国外当普通人的心理准备,还是在国内当人上人比较好。
围城效应,转角遇到墙
现在全球共有2.15亿第一代移民,如果这些人组成一个国家,将比巴西的总人口还要多。很多第一代移民慨叹:移民好像围城,语言障碍、缺乏朋友,都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和不适应感。
第一代移民总是最苦的,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独立在国外生活的适应程度,他们经历着旁人无法感受的心理博弈,耗尽大半积蓄成为投资移民里的“穷人”,而夫妻移民的不同步,甚至会导致很多人失去婚姻。有的夫妇同到美国,其中一个不能适应,坚持要回中国,导致分居两地,最后以离婚收场。有的夫妻一个先出国,在举目无亲的异乡找到了可以寄托、相互依偎的临时夫妻,“搭铺”过日子,无奈地背叛了自己的爱情与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