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廉景丽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最近经常接待一些学生或家长(微博),对出国留学(微博)既期待,又有很多疑惑。纠结之余,只能四处找人咨询,但是又经常碰到些相左的建议,最后好似限于迷宫中无法自拔。其实,总结其中的问题,无外乎要搞清楚到底希望通过出国留学获得什么。
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Why should I choose to study abroad? 这是很多学生或家长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内高考(微博)还是出国留学?国内考研(微博)还是出国留学?国内就业还是出国留学?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自己出国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因为周边很多人都出国了,还是因为确实认为通过出国留学,个人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个人认为,出国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收获:
1、 语言。出国留学,首当其冲的收获就在语言方面。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就不多说了。
2、 体验另一种文化,培养独立自主的习惯。刚到国外,很多学生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文化冲突期,我们称为“Cultural shock”文化休克期。尽管现代社会的信息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在国内能了解到发达国家的很多习俗,但是这种了解绝对与你实际在国外生活是两码事。记得当年在英国,我就因为不了解当地的习惯,犯了一些错误。本来我通过中介租到了一个地理位置非常好的房子。但第一次的合同签了6个月,我在第五个月末的时候去找中介说要续租房,中介告诉我他们已经租给了别人。原因是在英国所有的活动必须提前预定,我没有提前通知他们要续租,他们就默认我不续了,按正常手续会重新寻找租客。因此,留学生活会极大地开阔你的视野、真实体验多元文化、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坦然面对胜利和失败的心态,并且有助于你以更全面的眼光理解人性和社会。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父母家人保护下,所无法获得的体验。
3、 获得国际化的思维方式。以前曾经看过一个图片册,是关于雕塑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图片:一个是兵马俑;一个是近代法国大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当看到兵马俑时,你既可以感受黩武时代的强盛,也看到呆滞的目光里流露着无奈。那整齐划一的姿态,能让人感觉到一个群体的力量在王权下的协调。但是罗丹的作品,就会被新的冲击所震撼。罗丹是思想者,有着个性化张力。那《思想者》的不朽之作在于它低着头在思索着什么呢?一个想象的空间会给每一个看到它的人留下深深的思考。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从这两个图片就可以明了:东方式思维讲求服从和群体,而西方更偏重于个体和创造。通过留学海外,文化碰撞,发展中、西两种思维方式获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李安;而按固有思维操作,在西方的商业实践中吃亏的例子也不少见,比如前段时间因上市公司违规操作而在美国遭调查的中国公司。因此,要想在未来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国际化的思维方式。
4、 感受更发达的教育,学习最先进的知识。这一项之所以放到后面说,是因为我一向认为,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往往不是一纸文凭,而是个性品质、学习能力和思考方式。但是,不得不承认,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中国的高校距离世界一流院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下表是最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所做的世界大学排名(微博)中主要国家占的比重:
表上的数据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肯定比较难以接受,但是这就是中国最权威的学术评估机构做出的比对。相比美国在前20中占绝对优势的17席,前100中占据半数以上的55席,中国唯一一所进入前200的的大学是来自台湾的台湾大学。而我们引以为豪的清华、北大全部被排到200-300名,上海交大把自己也排到了200-300名。
5、 职业或专业转换的机会。在国内,因为中学阶段缺乏职业方向的相关教育,所以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时基本处于盲选状态。一旦入了大学,要换专业很难。曾经接触过一个清华大学(微博)的肄业生。入清华是因为在物理竞赛中获奖,因为对专业的不了解,很无知的情况下进入了工程物理专业。殊不知,工程物理说白了是核物理,和她想象中要学的物理专业差别很大。无奈之下,从入校就在谋求转系,但是直到大三,才发现转系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因为要转系,她修了大量其他专业的课程,本专业已经不可能按时毕业了。无奈加气愤下,学生选择了肄业。其实这种情况,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完全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国外的教育体系会给学生更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也有些在职人士,通过出国留学,选择一个陌生而感兴趣的专业,成功转换了职业轨道。
选择出国留学的人,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核心总是希望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