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父母都特别舍得为子女的成长教育投资,亚洲父母就不用说了,很多欧美家庭也是如此。我的欧洲朋友们做了父母之后,基本也把每月工资都花在各种益智投资上。甚至有一位同学花500欧元给自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后说,这是未来三五年内她给自己最大的一笔开销,剩下的钱都将用在小孩子身上。这种全心倾注的架势真不亚于中国父母吧!不过每个家庭的投资方式方法或有不同。巴黎的同事安吉拉曾和我说过,她家最大的教育支出是每年和丈夫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到世界各地旅游。
安吉拉的做法看似平常但也特别。平常的是,大概每个家庭都有一起环游世界的梦想,但特别的是,安吉拉对一家五口的旅游目的地有特别的挑选条件:首先,一定是欧洲以外的国家,为的是让三个儿子从小就能超越欧洲大陆的局限。另外,只去夫妇俩在当地有认识的人的城市,并且每次都会联系当地的朋友,住在朋友家里,有意识地参加当地人的活动。安吉拉说,因为她并不想因家里的储蓄简单地把孩子们变成在各个售票窗口前排队、“见多识广”的观光客;而是为了要增加他们与不同文化环境接触的机会,培养他们对“他者”、对“异己”的宽容与理解。
作为人类学家的安吉拉对自己这个教育投资的思路颇为得意,她说这来源于自己做研究的体会。安吉拉二十几岁的时候曾经独自背包去印度、非洲、南美等各地考察,闯荡的地方越多,她就越能发现、理解,甚至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经历各种文化撞击之后,她觉得黑白分明的是非观是狭隘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是愚蠢的,只有让她的儿子们从小就了解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并且觉得这种生活和他们习惯的巴黎生活其实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他们才会真的体谅与尊重他人。而培养这种包容力又有什么用呢?安吉拉说,只有真正懂得包容异地文化的人才更会博采众长,这才是未来的竞争力所在啊!
安吉拉的做法让我想起了艺术家Raghava KK设计的儿童电子书。KK设计的电子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通过晃动屏幕使幼儿看到一个故事的多种可能演绎。比如同是“快乐的一家三口”这个主题,传统书籍会描绘一对年轻父母与儿童,但晃晃屏幕,可能画面就变成两个“妈妈”和一个孩子,或者两个“父亲”和一个孩子,以告知同性恋家庭可以同样温馨,同样值得尊重。再晃晃,也许金发碧眼的白人家庭变成了快乐的黑人家庭,或者肤色混杂的家庭,这样小孩子从小就能以更为多元的方式理解“家庭”“父母”这些基本社会概念。我很赞同KK的设计理念,他说:“我不能保证我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客观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偏好,但是我能保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偏好多元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