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老师,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微博)可以汲取营养的地方。
对比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和国内本科经济学专业的两张课程表,同样的年级,我们的课时和科目明显超过他们。我们本科一至三年级每学期大约有8-10门课,上课时间17-18周,需要修25-30个学分。获得学士学位的总学分要求远远高于美国。我们的课堂主要以老师讲为主,老师讲课较为细致,灌输的东西较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的。老师一般不愿意学生课上打断老师问问题,而是希望课间答疑。学生学习相对较为被动,考试的时候基本上把老师讲解和圈定的内容复习好即可。
而伯克利大学的本科每学期约5门课,18-20个学分。每周老师讲一次大课,提纲挈领讲重点,助教上1-2次讨论课。讨论课一般是20人以内的小课堂,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消化。老师经常会布置文献阅读,课后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容很多,只将老师课上讲解的原理学会是无法应付考试的。即使是社会科学,考试时也少见死记硬背的内容,大多是灵活运用的题目。
无论什么课程,在欧美国家的大学,你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课提问题、老师当场解答的场景。我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一年中,明显感到学生有太多机会在同学和老师面前陈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不仅如此,走进剑桥大学商学院大楼,给你的感觉就是整个大楼的设计和安排都是那么便于沟通和交流。商学院底层的大厅两侧有近200平方米可供谈话和交流的地方,二层是约300平方米的敞开式咖啡厅,在这里可随时上网查看学校购买的各种专业数据库和文献。每一层基本上都有可供15-20人用的小教室,房间里有电脑、投影仪和小白板,讨论问题非常方便。
欧美很多大学的本科生管理理念和我们也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英国的剑桥大学还是美国的加州伯克利大学,他们都没有班级的概念,学生按住宿生活区域来管理,每个宿舍区域都有各自的食堂、洗衣房、健身房和自习室等设施,经常会组织各种文娱活动,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国度的学生生活在一起,文理相容,相互滋养。(作者:黄隽,中国人民大学(微博)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