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我曾问一个发达国家使馆签证人员:“你们为什么拒签中国学生?”他的回答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我们不鼓励中国学生花超过父母积蓄的1/3,到国外学习那些本可以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
——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荣誉会长齐立新(微博)
据《人民日报》2月22日报道,教育部统计显示,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微博)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其中自费留学31.48万人。从1978年到2011年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224.51万人。保守估计,这30多万留学人数将撬动约600亿元的留学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巨大的留学市场背后,潜藏着一条“造假产业链”。据《东方早报》等媒体报道,日前一份对美国北达科他州狄克森州立大学的审计报告显示,2003年以来,在狄克森州立大学410名被授予学位的外国学生中,有400人未完成所有必需的课程,其中95%是中国学生。
美国大学“文凭门”被曝出后引起舆论哗然。对此,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荣誉会长齐立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狄克森州立大学事件肯定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中外高校合作盲目过热,可能陷入“趋利陷阱”
中国青年报:据媒体报道,狄克森州立大学与中国19所高校有合作关系。该如何反思这个事件?
齐立新:关于这件事,大家的关注焦点之一,是狄克森州立大学动用学校经费,带领校篮球队到中国多所学校巡回宣传。现在北美、欧洲很多国家,早就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留学生是巨大的利益争夺点。所以,这所学校宁可冒着财政赤字的危险,把篮球队带到中国。这么做带来的结果是,一所州立大学能和中国19所院校建立合作。他们在中国留学生身上得到的收益,远大于这个支出。如今,中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至少有三四个国外合作办学项目,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样的情况下,狄克森大学这样的事就很可能发生。这肯定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中国青年报:这几年出现中外高校间的“合作办学热”。我们的高校在这件事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齐立新:高校在对外交流合作时,需要反思:是不是有点盲目过热?很多高等院校在招生时,不把学科专业研究领域作为亮点,而把与国际多少所大学有项目合作,作为业绩宣传亮点。事实上,现在很多高校与国外合作的方式,忽视了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交流,只是简单的校际合作、项目联合。很多中外校际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益。比如,我们一些以培养师资力量为主的大专院校,其主要功能应当是为中国内地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可一些院校拿着国家的优惠政策,依旧寻求国外合作。中外高校合作一定要有正确的定位意识,否则可能陷入“趋利陷阱”,导致众多“狄克森大学事件”的出现。
中国青年报:是什么导致留学项目陷入“趋利陷阱”?
齐立新:我们有一个涉外教育监管网,在这个网上被认可的大学都是得到教育部承认的。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2600多所大学和学院,还有2800所社区学院,对应的是3亿人口。要对全世界这么多所院校进行认证,是严肃和细致的工作,现在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家长们不该放弃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让孩子低龄留学
中国青年报:据说海外文凭造假已形成巨大利益链,并且呈快速发展趋势。这条利益链是怎样的状况?
齐立新:利益链的上游就是巨大的需求。现在很多单位招聘人才时过于看重海外文凭。一个已经成功的人,也许还敢说自己是“高中毕业”、“中国制造”。当你还在奋斗阶段,为生计谋划时,敢说这样的话吗?上游和下游之间就是中间环节,很多中间商制造、提供假文凭,还有很多学校靠出售文凭获利。
中国青年报:我们了解到,文凭造假不仅包括假文凭,还包括假成绩单、假推荐信等,甚至连假文凭验证机构都应运而生。
齐立新:我们国家的诚信状况目前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国际上一提到中国学生,都会打一个问号。有些国家审理中国学生材料时,会抽出1/3进行真假鉴别。他们对你的不信任,已经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现在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有差不多5%的人选择留学。这就需要我们特别冷静和谨慎,因为这可能影响孩子和一个家庭的未来。
中国青年报:会有哪些影响呢?
齐立新:我们的政策一直是“鼓励留学、来去自由”,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以公派留学为主、自费留学为辅,留学要辛辛苦苦考托福、GRE,要拿奖学金,这样出去的人80%都非常优秀。而现在,80%~90%的人是靠自己或家庭的财富出去留学的。10年前,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率可能只有20%,今天,美国使馆签证机构对中国学生的拒签率可能也就20%。他们的眼睛盯着中国人荷包里的钱。
11年前,我曾问一个发达国家使馆签证人员:“你们为什么拒签中国学生?”他的回答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我们不鼓励中国学生花超过父母积蓄的1/3,到国外学习那些本可以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现在很多家庭的第一开支就是孩子的教育,甚至很多家庭举债把孩子送出去。这种学生“前仆后继”,给国外送了钱,上的还不是一流高校,有的比中国学校差得多。没学到什么知识,只混个文凭,这样的学生回来后怎么办?
特别严重的是,现在又出现留学低龄化趋势。我一直强调,留学太早,弊多利少。在人生观、世界观、信仰、基础道德等都缺乏基本教育时,就把孩子送出去,很容易让他们走入误区。
其实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有优势,包括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该把这种优势放弃了。但在目前的环境下,一些家长全盘否定中国教育,又对国外教育情况不是很了解,被动地卷入留学输送大潮。
在一些民营企业,依靠国外文凭来决定录用升迁的情形已经改变
中国青年报:在我国留学市场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的同时,现在主要存在哪些乱象?
齐立新:第一,当前盲目留学现象普遍,留学中介在这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中介出于营利考虑,忽视对院校的考察;第二,留学中介服务队伍亟待培训和整顿;第三,家长对自费留学的定位非常不清楚。家长一定要算好三本账:一是定位账,到底要让孩子干什么,是去镀金还是学知识;二是经济账,现在国外留学一年的生活费、学费不会低于15万元人民币,4年就是60万元,一定要量力而行;三是法律账,家长和学生都是弱势群体,要考虑法律风险,选择机构或项目不能只考虑价格。
中国青年报:有这样一个说法,“一部电话、一张桌子、一个人就可以办留学中介。”是这样吗?
齐立新:听着很可怕吧,但这就是事实。不要说非法留学中介,就是合法留学中介,现在出的问题也比比皆是。如果有一天,留学中介市场大量萎缩,那就说明中国海外教育成熟了。因为这意味着不再有那么多人去靠留学中介办自费留学,而是通过考试直接申请。这样选择的高校都是正规高校,不是中介忽悠的“克莱登大学”。
你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找不到自费留学中介。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1997年前,也有大量留学移民机构,1997年后市场都萎缩甚至消亡了。这都是市场需求决定的。等我们社会人才格局、教育观念发生改变时,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就会走向消亡或转型。
我国《自费留学中介活动管理办法》出台到现在已经12年了,但对于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规范一直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一旦自费留学机构出问题,追究的是机构责任,很多作恶的人得不到惩罚,因为他大不了换家机构,还可以从事这个行业。
国外有很多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比如,一旦发现造假都上升到刑事处罚层面,加拿大就要求对移民顾问处以两年有期徒刑和5万加币的罚款。同时,他们所有准入人员都要经过严格考试,内容涉及各种案例、职业道德,并需缴纳一定风险保证金,约束个人的行为。
中国青年报:狄克森州立大学事件发生后,数以万计的网友在论坛上展开辩论:“留学的目的到底是混张文凭,还是去学习知识?”让人不禁发出疑问:出现这样的辩论,是否意味着出国混文凭已成为普遍现象?
齐立新:是。现在每年相当一部分人出国留学,就是为了文凭,而不是知识。我们社会存在“唯学历论”的风气,有了国外文凭,竞争条件可能比别人强,机遇比别人多,到同样的企业起薪可能不一样。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很多人干脆连学都不上,直接花钱买假文凭。不过,随着国外文凭的泛滥,至少在一些民营企业,依靠国外文凭来决定录用、升迁的情形已经在改变了。我相信不用太久海外文凭的光环一定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