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都是留学市场的“更替月”,随着国外高校陆续发放录取通知书,新一轮的留学申请又将启动。很多申请者近日开始制作申请材料,网上的一些“包装”手法受到追捧,有的甚至抛出了“如何在申请中与国外教授套近乎”、“用记录你出生至今的精彩照片感动招生官”等所谓的“杀手锏”。
美国格林内尔学院的招生官员近日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花哨的个人资料基本上没有人看”,“事实上,这些小册子的下一个去处就是垃圾桶。 ”
中国学生:
被教如何“包装”与“拔高”
为了申请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的硕士生入学资格,同济大学新闻专业大四学生刘薇(化名)足足准备了一年。“我之前也上网做了很多功课,还咨询了一些中介,发现这还真是门‘大学问’。而且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根本不用自己写。有中介或者网上的文书‘代理’,可以根据你提供的生活经历、学术背景等素材,从中提炼比较有亮点和特色的内容,再由他们进行‘拔高’……”
后来,一位“海归”朋友敲醒了她,“她说只要按照学校要求提供的内容,把事实说清楚就行,如果弄得太花哨,学校会以为你本身能力不行”。最终,刘薇听取了“前辈”的意见。刘薇申请的是传媒管理专业,她只在个人陈述的一开头讲了个小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传媒专业的热爱,“当然,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这两天,刘薇等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国外高校:
花哨材料基本没人看
对申请材料“朴实风”的钟情,似乎是英国高校的普遍“性格”。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常务副校长PaulSmith近日带领大学各科系主任来到上海推介招生。当被问及对申请材料的基本要求时,该校国际办公室主任Andrew Disbury直言不讳:“现在英国大学大多是网上申请,只要根据申请格式中要求的内容填写就行,写得多了不会有人看。”
事实上,不仅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高校也表示,花哨的个人资料基本上没有人会看。
美国格林内尔学院主管招生及助学工作的塞思·艾伦在谈到招收中国留学生时,对《纽约时报》记者说:“招生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任务繁重,要浏览近3000份申请材料,因此这些花哨的个人资料基本上没有人看……在阅读中国申请者材料时,大部分时间还要用在分析申请材料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格林内尔学院负责协调国际招生事务的乔纳森·爱德华兹还说:“事实上,这些小册子的下一个去处就是垃圾桶。”
业内人士:
“真实,有特色”是关键
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的双硕士,美国留学首席顾问陈老师表示,准备留学申请材料,不管是成绩单还是个人陈述部分,最忌讳的就是华而不实。 “但学生可以选择有特色的、比较能引起对方重视的素材。”陈老师举例说,美国高校比较注重“全人”素质,“就是不光看资质或学习能力,还很看重申请者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因此,适当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素材,可能会加分,当然前提是确有其事”。
对于澳大利亚高校,“我们比较看重学生的语言能力、沟通技巧、逻辑能力。”新南威尔士大学驻华代表褚英表示,这些能力通过面试更能体现,因此准备赴澳的学生与其在申请材料上挖空心思,不如多在面试中呈现自己真正的实力。(记者:林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