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余光中在华工演讲。王辉 摄
昨日,余光中等作家出席在华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生们像追星族一样围绕着他们的偶像。王辉 摄
南方日报报道 昨日早上,羊城晨风凛冽,但华南理工大学励吾楼前已蜿蜒着一条1500余人的队伍。第三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旅游文学与人生”开讲在即,著名诗人余光中名列其中,引得学子个个翘首企盼。
细数旅游文学源远流长
来自化学与化工学院的燕同学昨日8时赶往会场,没拿到入场券的他提前了2小时赶去排队。没想到,励吾楼前的人龙已经排了好几个U形,最前面的同学居然是在清晨6时摸黑过来。终于,燕同学抢到了一张坐在地上的“地板票”,足以傲视后面密密麻麻的“站票”们。
10时,讲座正式开始,白发稀疏的余光中伴着经久不息的掌声步入会场。“看到很多同学站在外面,虽然是寒冬,我感到暖流。”余光中说。
余光中学富五车,中外典故顺手拈来。他细数旅游文学的源远流长,期间妙语频出。“我看中国第一部 留学生文学是《西游记》,这也和旅行相关。外国也有相似的素材,《荷马史诗》里的奥德塞花了10年才旅行跋涉回家,他和唐三藏一样嘛。”
余光中列举了几种旅游文学类型,除了随意的观光之行,还有被贬的为官之途,朝圣的宗教之旅,远走的逃难之路。他说自己曾3次在香港旅行,第一次因为抗战,第二次因为内战,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不同的旅行目的会有相异的心路历程。”
随后,余光中谈锋一转,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各种旅行方式的妙处,建议大家学会“慢”游。
“坐飞机旅行,往南飞有温差,往西飞有时差,所以飞得太快也不是好事,身体适应不过来。”余光中说。
燕同学听完讲座后说,余光中的演讲让他了解到旅游文化原来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学作品可看名山大川,连各国钞票也印制着各地的风景名胜。
把握好度才能写好诗
讲座结束后,余光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于当今诗歌阅读量减少的问题,他认为,一半的原因要归结于世人心态浮躁不爱读诗,一半在于诗人写诗不够大众化,读者难读懂。“我有两句座右铭,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浅出,把握好度才能写好诗。”
第三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香港《明报月刊》等主办,每两年一届。今届为期两日的研讨会首次跨地区,于香港中大、 暨南大学 和华南理工大学3校举行。昨天在华工出席讲座的还有陈若曦,陈丹燕和尤金3位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