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报道 炎炎夏日,悠长假期,深圳的暑期海外游学一路升温,强势走俏。短短两三周的时间,花费却动辄数万元,昂贵的暑期海外游学,仍是抢手的香饽饽。然而,强烈的需求与火爆的市场背后,在强大的逐利冲动下,短暂的暑假海外游学常常是“游而不学”,变成不少机构“敛钱”的好抓手。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深圳暑假海外游学人数逐年增长,低龄化趋势日趋明显,不少机构开办了以小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暑期海外游学项目。据媒体调查,在深圳,有海外游学计划的家庭占50%以上。费用高昂又怎样,禁不住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而肯在孩子身上投资花钱。切身感受异国风土人情,近距离接近世界顶级名校等等华丽而诱惑的广告,实际上,很可能就是在哈佛校园里走马观花,就算是与哈佛零距离接触了。这是“学”吗?这简直是坑爹,这些组织游学的机构如何对得起花巨资的家长?又如何面对纯真的孩子们?
游学原本是件好事,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留学。游学内容贯穿了语言学习和参观游览,介乎游与学之间,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遥想当年,孔老夫子开创游学之先河,周游列国,教学相长,领一时之风尚。而如今的游学多少有些变味走调。看看所谓的暑期海外游学,往往行程含糊、成本不清,一些暑期海外游学团甚至异化为旅游团、购物团,与游学的初衷渐行渐远。
暑期海外游学缘何走调?原本旨在进行国际性的跨文化体验式教育为何沦为旅游团、购物团?笔者以为,一方面跟急遽形成的需求有关,另一方面则因为缺乏有效的行业标准与监管。
暑期海外游学,是新鲜事物,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蹿红,这得益于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攀升。而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一项游学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和广东名列前茅,分别占12%、7.6%和5.4%,一线城市总计达25%.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发展型消费,是好事。与旺盛的需求相比,这一市场尚处于跑马圈地的早期发展阶段,缺乏行业标准与监管。同样的路线,游学团的费用往往是普通旅游团的两三倍。但不少海外游学团的主办方是教育培训机构,它们不受旅游业管理条例的制约。而早在今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就曾下发通知,要求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出国夏(冬)令营,原则上不组织低年级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然而,这一通知缺乏强制约束力,很难在现实中发力,亟须行业标准的出台,监管机制的形成与运作。
在当下,囿于不成熟的市场,家长们也要理性选择,不要盲目攀比。即使要给孩子报名参加游学,也要有所甄别与选择。
(本文来源:深圳特区报 )